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招生简章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11-04-29  文章来源:高考资讯网  作者:编辑员

  学校概况

  北京体育大学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唯一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院校和唯一进入“111引智计划”的高等体育院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校隶属国家体育总局。

  学校建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占地面积1300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7个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等4个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2所附属学校。学校还设有国际交流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等4个中心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和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我校。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学科门类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5个学科门类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师资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产业管理、新闻学、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运动康复与健康等12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约15000名,其中本科生7888名,硕士生1357名,博士生281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1033名,其中师资625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65名,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145人,在国际国内各类体育组织任职人员231人次。

  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科研楼,教学楼内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共有座位约8000个。学校还拥有室内训练馆25个、室外运动场59个,图书馆藏书93万余册。

  学校在全国21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设立了36个成人教育教学站点;与北京学院路地区15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学共同体,使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可以到这些重点高校学习,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2007年学校以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2010年为98.32%。

  学校已先后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55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了师生交流、远程教学等合作;授予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等7位国际体育组织负责人和著名专家名誉博士学位;从195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已为103个国家培养留学生3000余名。

  学校全面回应国家重大需求,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中,圆满完成了竞技备战参赛、科技攻关服务、场馆服务保障、奥运人才支持、奥运志愿者、奥运遗产传承、奥运平安行动等任务。学校师生取得14金6银2铜的优异成绩。学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人被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中,我校圆满完成了群众游行“青春中国”方阵表演、国庆晚会表演、群众游行和晚会编导、宣传样片拍摄、道具设计采购、国庆彩车游行等重要任务,被首都国庆60周年游行指挥部、首都国庆60周年联欢晚会指挥部群众联欢部等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校50多年来,学校牢记“增强民族体质、弘扬体育精神、探索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的办学理念与使命,秉承“追求卓越”的校训,发扬“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校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高级管理干部等优秀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奥委会曾分别授予学校3任校长“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研究奖”和“运动教育奖”。国家体育总局曾分别授予学校“27届奥运会贡献奖”、“28届奥运会贡献奖”,授予366人次“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以及82人次“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等。

  全国统一招生

  我校全国统一招生包括体育类、文史理工类、艺术类共十个专业,其中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产业管理、新闻学、英语、表演专业文理兼收,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应用心理学专业只招收理科生。上述各专业总的报考条件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健康,未婚;

  4、热爱体育事业。

  体育类

  一、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大众健身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较系统的教育心理科学、体育生物科学、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全面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毕业后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体育部门的管理和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外语、计算机基础、科研方法概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游泳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学校、公安部门及体育相关机构。

  社会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运动、健身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管理学基础、健康评价、运动按摩、中华体育养生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经营开发、运动竞赛学、医务监督、计算机应用、外语、大众健身娱乐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论与技术、体育舞蹈、健美操、户外运动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级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社区工作者、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部门。

  二、招生对象及要求

  1.年龄不超过22周岁(1989年9月1日以后出生);

  2.身高要求男生不得低于1.70米,女生不得低于1.60米,裸眼视力任何一眼不得低于4.5。

  3.外语成绩不低于60分。上述专业学生入校后的外语学习语种仅限英语。

  三、报考要求

  考生要参加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体育专业考试,报名、考试时间及地点按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规定。

  四、专业设项

  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男)、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导引养生、跆拳道等。

  五、录取办法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投档的考生中,我校根据体育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体育成绩低于80分(百分制)原则上不予录取。

  文史理工类

  一、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在各级政府体育部门、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等公共机构以及相关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体育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并接受一定的管理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有科学的规划、组织、协调和决策的能力,使学生能胜任体育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关系学、财政学、体育管理学导论、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应用写作、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体育管理、健身娱乐管理。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社团、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其它政府部门、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高等院校以及其它事业单位管理部门。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胜任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场馆以及其它体育产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体育学、体育产业管理以及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适应国内外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实务操作技术。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概论、体育组织战略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管理、职业体育管理、健身娱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类体育企业、职业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体育中介公司、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科研能力,能在体育科学研究机构、运动队或体校、体育用品高科技研发机构、社区和健身场所、体育教学单位等部门从事体育科研、体育用品高科技研发、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相关学科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运动员机能评定与技术诊断方法、体质测量与评价方法,掌握科学健身指导方法。

  主要课程:生物学和体育学,包括:教育学、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物理学、人体解剖与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与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主要专业实验课包括:人体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运动机能评定方法、分子生物学实验、组织学实验、运动技术诊断方法、健康评价方法、大众健身理论与应用、体质测量与评价方法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就业方向:体育科研机构,运动队或体校,体育用品高科技研发机构,健身俱乐部,社区服务中心,各级学校。

  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体育教育、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及大众健身等部门从事运动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应用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运动员心理评定、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的特点和方法,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领域。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数学、运动训练学、普通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含运动心理测量)、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含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管理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运动队、体校或健身俱乐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教练;体育科学研究机构科研人员、体育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各级学校心理学教师。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康复医学和训练学的理论基础、现代康复诊疗技能、传统康复治疗技能的专门人才;培养面向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主战场的,能够有效预防、治疗运动伤病,指导功能康复、体能训练的高层次运动伤害防护师、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中外运动康复与健康方面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思考、合作精神和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实际能力。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组织学、病理学、外科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免疫学、康复疗法评定学、神经病损康复、骨骼肌肉康复、慢性疾病运动康复、作业疗法、运动营养学、运动按摩、粘扎术、理疗学、运动疗法技术学、健康评价、运动医务监督等30余门专业课程。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就业方向:各级体育局和体育科研院所、运动队、医院、社区、健身俱乐部、各级各类教学单位、运动训练基地、体育器材公司、运动营养品公司。

  二、招生对象及要求

  1.身高要求男生不得低于1.68米,如有特长者可适当放宽至1.65米;女生不得低于1.55米。

  2.对单科成绩的要求:新闻学专业要求语文成绩不低于110分;英语专业要求英语成绩不低于110分(江苏考生不低于90分)。所有专业学生入校后的外语学习语种仅限英语。

  三、报考要求

  报名、考试均由当地招办负责,考生不需要参加体育专业考试。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收费标准及配套措施

  一、收费标准

  2011年学校将严格按照北京市物价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学费标准规定进行收费。

  二、奖学金

  国家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设立优秀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台湾、港及华侨学生奖学金;另外还设立西门子奖学金、高敏·奥康奖学金等奖项。

  三、资助体系

  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资助形式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

  四、助学贷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向生源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者金融机构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费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源地无法办理助学贷款,也可以入学后向学校提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五、勤工助学

  学校在校内设立助管、助研、助教等勤工助学岗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可以获得一定的勤工助学金。

  六、绿色通道

  学校设立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报到“绿色通道”,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备注:港、澳、台考生可向中国普通高校联合招生办公室联系、报名。

  中国普通高校联合招生办公室电话:(020)38627813或(020)38627826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北京体育大学招生工作处

  邮政编码:100084

  联系电话:(010)62989047或62989342

  学校网址:http://www.bsu.edu.cn

  招生网址:http://zs.bsu.edu.cn

  电子邮箱:zsc@bsu.edu.cn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