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提交

南方报业原掌舵人范以锦出任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高考资讯网  更新时间:2006-12-25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未知

  奥一网讯昨日,暨南大学举行隆重的敦聘仪式,聘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掌舵人”范以锦为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是华南地区高校首次聘请业界资深人士任新闻学院院长。

  暨大校长胡军郑重地给范以锦颁发了聘书,并亲自为范以锦别上暨大校徽。他说,范以锦先生加盟暨南大学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一定能够将其丰富的业界工作及管理经验带给学校,使学院与业界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带领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创造更大辉煌。

  范以锦感谢母校的盛情相邀。他表示,重返母校任教,从事新闻、报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感到非常自豪,这是一种幸福的选择。接下来他将在学院发展思路、学科调整、品牌推介、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尽己所能,推动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

  人物简介

  范以锦,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西湖村人。1946年3月出生于马来西亚,1949年随父母回国,196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记者站站长、部主任、编委等职,1995年后任南方日报社总编辑,2001年12月-2006年11月任南方日报社社长,离任前还担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

  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广东省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2003年,范以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评出的中国传媒业“英雄榜”风云人物。

  2005年10月出版专著《南方报业战略》,是目前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国内报业(传媒)集团整体战略的著作。

  ■对话

  “我这个院长不能当得太虚”范以锦谈施政纲领,将改革教材,强化高校与新闻单位联系

  这是一次轻松的采访,或者说就是一次愉快的聊天,随和、朴实、低调、幽默,在笑意盈盈间时有睿智火花闪现,这是典型的范氏风格。

  虽然当了几十年的新闻官,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范以锦一听说我们想采访他,第一个反应就是:不用了吧!

  可谁叫他不知不觉就成了各媒体追踪的新闻人物呢?长枪短炮一拥而上,范以锦院长还是“配合”地坐了下来。体恤下情,爱护下属,这也是范氏风格。

  在高校研究学问空间更大

  记者:范院长,您好!关于您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这个位置退下来后何去何从,大家都很关注,海内外不少媒体之前也有报道。

  范以锦:之前有几所院校、网站邀请我去任职,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百年老校暨南大学。当然,这里是我的母校,胡军校长、蒋述卓书记又盛情相邀,我没有理由不为母校尽力。

  记者:您要当暨大新闻学院的院长的消息最早也是贵校率先发布的。

  范以锦:哈哈,这个消息一出来已经在海内外媒体热炒了两个多月了,这也说明暨大作为一所华侨大学,在海外的声誉很高。今年是暨大百年,新闻系也迎来了建系60周年的日子,我能够在此时来到暨大任教,从事新闻、报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实在感到非常自豪,这是一种幸福的选择。

  记者:您在南方报业新老班子交接的大会上有感而发:不做新闻官的感觉真好。可今天又回到学校,当起了新闻学院院长。

  范以锦:哈哈!想不到那边的重压卸掉了,这边的压力又来了。

  不过,这两种压力还是不同的。以往在报社的工作,强调的是喉舌功能,重视宣传口径和宣传纪律,创新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新闻学院,讨论的毕竟不是公开见报的事,更强调浓厚的学术风气,允许各种学术观点并存,欢迎自由讨论和民主方式的探讨。因此,在新闻院校研究学问的空间更大。

  将对教材进行适当改革

  记者:那您这个院长会不会给学生开课呢?

  范以锦:听从学校安排吧,目前还不会开课,但会开讲座。我理解这个院长不能当得太虚,对学院大的发展思路、学科的调整、品牌影响力、产学研的结合等等,我会尽己所能,但也不能当得太实,我想,我可以当个配角,当个参谋,在某些方面发挥自己的长处。

  记者:具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呢?您看看学校的BBS,暨南人对您可是充满期待。

  范以锦:谢谢。我想我要做的首先是推动新闻理论与报业实践的结合,强化高校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凭借自己在新闻战线几十年的积累,对教材进行适当改革,有些内容一点就明的,可以大刀阔斧去掉,删繁就简,对学科建设的调整提出意见。例如,要求老师在上课中多穿插媒体的实战案例,多邀请传媒界有影响的人物来上课或开讲座,同时,根据报业的发展,拓展新的学科领域。

  其次,我想应该加强学院与传播业的合作,扩大暨大新闻学院在广东传媒和学界的影响力,拿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在传媒和学界的重大问题上,要能听到暨大的声音;参加或发起有影响力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最后,我要做的就是为大家服务,比如,学院需要与哪些媒体沟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或产学研基地等,我都可以尽己所能,借力推动新闻学科建设,拓宽学生视野。

  做报社领导如履薄冰

  记者:您的“不做新闻官的感觉真好”都成南方报业大楼里的流行语了。此话出自一位当了几十年新闻官的人之口,让人感慨。

  范以锦:当时在新老干部交替会上讲完后,很多人来告诉我内心的感受。报社领导岗位是光荣神圣的岗位,而在这个岗位上又会碰到陷阱,如履薄冰。我自1983年进入报社领导班子的23年间,从不敢懈怠,尤其是担任总编辑、社长之后,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报社的事业中。我依时从集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于公于私都有利。现在,我那根绷紧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所以那天我才会说,不做新闻官的感觉真好!

  记者:您的这个《离任感言》可作为您的第一课,告诉未来的传媒人,怎么正确地认识这个职业。

  范以锦:也不能灰心,年轻人还得有上进心、有事业心,像我年轻时那样,主动给自己加压。辉煌与痛苦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辉煌一些,就得痛苦一些,不仅是传媒业,在别的行业也会有这种情况。

  社会转型期,许多社会矛盾凸现,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从业人员都会有压力.

  记者:学生期盼的好老师不仅仅是“授业”,更主要的是“传道”,您完全可以以您的经历告诉后来者,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德行。

  范以锦:有大德才能干大事,有智慧才能有事业。如果将来有机会,我希望和我的学生深入探讨这些话题。

  记者:谢谢院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范以锦:感谢您对我们学院的大力支持。哈哈!

  ■对话

  报社领导岗位是光荣神圣的岗位,而在这个岗位上又会碰到陷阱,如履薄冰。

  以往在报社的工作,强调的是喉舌功能,重视宣传口径和宣传纪律,创新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新闻学院,更强调浓厚的学术风气,允许各种学术观点并存,欢迎自由讨论和民主方式的探讨。因此,在新闻院校研究学问的空间更大。

  我要做的首先是推动新闻理论与报业实践的结合,强化高校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凭借自己在新闻战线几十年的积累,对教材进行适当改革,有些内容一点就明的,可以大刀阔斧去掉,删繁就简,为学科建设的调整提出意见。

  ■专家点评

  他任院长,实至名归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资深传媒人走进高校,能发挥了他们在实践方面的长处,弥补了高校的不足。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领军人物,范社长在新闻的实践和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新闻人的酸甜苦辣体会至深,他任院长,实至名归。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范社长来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所统领的南方报业媒体集团旗下媒体多数在各门类中有突出的行业地位,我相信也希望范社长能把南方报业集团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成果带进暨南大学,带进传播教育领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孟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中国报业改革过程中影响最大,成绩最突出,在新闻实践中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范以锦担任院长后,很有可能把传媒鲜活的因素带到高校里去,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新闻背景

  新闻官纷执教鞭

  “从2002年担任新闻学院院长至今,我挺喜欢现在这个角色,新闻工作本来就是我的一个兴趣,现在当院长,可以将自己在新闻界50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教书育人,这是一大乐事。”昨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四年多来的“院长生涯”。

  2002年,刚刚从《人民日报》总编辑职位退休的范敬宜,以71岁的高龄欣然受聘担任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此举被称为“开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之新风”。

  近年来,曾经奋战在新闻一线的“新闻官”们,在退休之后纷纷选择走入高校执起教鞭:《人民日报》前社长邵华泽出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原社长赵凯出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对于一位前部级高官,大学学院的院长级别较低,是不是很不匹配?2005年11月,赵启正被聘为院长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学术上不讲科、处、局、部的级别,只有学术水平的高低之分,把官员和教授做比较本身就有逻辑错误。“我在人民大学也许能在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上做些事情。”


 

标签:新闻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教育新闻Education News
高考资讯Entrance Information
高校招生College Admissions